在中外眾多貨幣之中,中國花錢是特的一族。從用途上看,它們不具備任何貨幣的功能;從外觀上看,它們卻都被鑄成錢幣的形狀。眼下,花錢收藏相當熱門,部分品種的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同檔次收藏錢幣,真可謂不是錢幣勝似錢幣!
西漢之初的宜子半兩、太常半兩等錢穿口均為菱形,而菱穿的目的可能是出于美觀和佩帶時始終保持錢體字文端正。由此判斷,它們應該是被用來佩戴的。王莽至東漢時期,錢文類花錢的種類很多但數量很少,典型的有背面鑄有吉語、規矩紋或星象紋等的五銖、大泉五十等錢。另外,漢代還有一類掛錢(一說為扣飾),錢上有一大圓環,錢下有一小方環,面文多為“日入千金、長毋相忘”和“除兇去央、辟兵莫當”,在上海福泉山西漢墓及內蒙古漢墓均有出土。
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,“厭”字此處念yā,通“壓”,“壓”有傾覆、適合、抑制、堵塞、掩藏、壓制的意思。意為壓制邪魅,取得勝利。屬于可以佩戴的一種花錢,形似鑄幣,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或咒語。
錢幣無論其形狀,就其性質而言,又都是特殊的商品及精美的藝術品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,中國的錢幣無論古今也概莫能外。中國歷史悠久,文化燦爛,相伴其中,錢幣的歷史也同樣源遠流長,世界任何國家都無可比肩。其品種之紛繁,體系之特,也無出其右者。留存至今,作為歷史的孑遺,文化的傳承,精美的個體,良好的質量,使之因此而都具有了一定的收藏價值與投資價值。
到了宋代之后,因為道教盛行,因此也鑄造過很多道教人物故事的花錢,同時那個時候的花錢做工精美,字文圖案千姿百態,各具姿容,銅質精良程度達到了時刻。等到了明清時期,花錢中豐富的內容,吉祥的內涵,鑄造出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,把代表古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都容鑄在錢幣上邊,其內容或是祈求自己能夠升官發財、吉祥如意,或是祈求自己能夠健康等,類似于紀念章,紀念幣,使花錢的鑄造和流傳到了鼎盛時期,花錢的種類也涉及到了生活中大大小小各個方面。
花錢大多數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,花錢也可以說是現代紀念幣的起源,漢朝初年鑄有宜官半兩、宜子半兩、太常半兩、金貝半兩等花錢,用途可能用來陪葬、也可能用來佩戴使用,此花錢有爭議,部分學者認為屬于流通貨幣,在漢代五珠錢中有的錢幣兩面鑄有宜官、宜子、大吉等字樣。